学校地址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三中学
主 页 http://sz.tjxqjy.com/ 地 址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新华道175号
类 型 初级中学    
>>学校简介
  杨柳青三中1966年建校,是国办镇属全日制初中校,坐落在杨柳青新华道175号。学校占地面积21344平方米,建筑面积8939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950名学生,教师109人。多年来,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我校连续22年获得区初中教育教学综合质量评估优秀校称号;率先跻身于市级“优质国办校”“行为规范示范校”“师德先进集体”行列,连续8年获得区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殊荣,2008年我校被认定为市级教育科研基地,2009年被评为市级教科研先进单位。现将学校情况介绍如下: <br> <br>   一、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 <br> <br>   (一)办学理念 <br> <br>   学校发展,学生为本;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明确了“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br> <br>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r> <br>   “以生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br> <br>   “德育为先”就是在培养、教育人的过程中始终把对人的理想教育、品德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 <br> <br>   “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我们努力整合调动一切教育资源施教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和环节,体现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上,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上。为此我们做到: <br> <br>   1、立足长远,规范行为,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br> <br>   我们每一阶段的教育都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这一阶段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应该是学生一生的发展,我们在每一阶段的工作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我校立足制度建设,依规治校,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①根据学生特点和不同学习时段,确立不同的德育目标,进行不同的德育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②真正的教育是“日常生活化的”。抓清洁卫生和劳动纪律,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工作细致入微的品质,为克服学习艰辛做好思想准备和能力锻炼;抓学生服饰、言谈举止的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br> <br>   2、注重个性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br> <br>   以生为本,是以一切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具体化为具有不同个性需求的学生,具体考虑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感受每个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尽力以我们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他们每个人感受各自不同的愉悦。我们一方面让教师整合资源强化集体备课确定不同知识领域的培养目标,同时又让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素质和特点,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学生管理。对体艺特长生管理,力求不出现“管理缺位”现象;对后进生注重转化教育,确保学校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br> <br>   3、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r> <br>   在深入搞好学科教学的同时,“扎实四项活动”就是要搞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活动”、“读书活动”、“阳光体育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释放学习压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全面发展。 <br> <br>   4、实现教师的发展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br> <br>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要素。因为只有教师队伍的安定才有学校的安定,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与保证。只有从关怀教师的生活幸福及终身发展出发,不断创造各种条件和氛围,保障广大教师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充分尊重关心教职工的发展,实施人文化管理,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br> <br>   几年来,我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勤学、诚实、育人、报国”的校训;“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校风;“以人为本,有效教学”的教风;“自主自强,提升素养”的学风。 <br> <br>   (二)办学特色 <br> <br>   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将其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实践的三方合力教育,不断深化与家庭、社会合作的内涵,丰富形式,挖掘资源,并长抓不懈使其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互相督促、互为补充,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办学质量以及赢得良好声誉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家校社合作和谐,共育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良好形象和综合素质。 <br> <br>   1、通力合作细处着手,学校育人 <br> <br>   从学校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德育管理工作、总务后勤工作,乃至工会工作都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各个部门和每位教师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都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对习惯养成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或相关要求。在总结工作时,同样对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认真地总结和反思。把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的时时处处、方方面面。 <br> <br>   2、家庭学校联合挖掘整合教育资源,生活育人。 <br> <br>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每时每刻都在塑造孩子们的心灵。为此我们组建“家长委员会” 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中各类资源,有效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较充分的条件,并积极创设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学生的主题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各种资源;学校的习惯养成教育向家庭延伸,家庭的习惯养成教育又反馈至学校,共同督促,共同参与评价。 <br> <br>   3、学校社区联动,社会育人 <br> <br>   面对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多变,习惯养成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同时深化认识、净化自己。现今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和社区建设蓬勃兴起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践行场所,在其中学生的实践往往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赞同,有助于学生获得践行的成功感和喜悦感,有助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进一步内化行为,坚定信念。 <br> <br>   二、学校管理 <br> <br>   (一)“三线”管理导引方向 <br> <br>   校长在学校领导体制中处于中心地位,责、权、利有明确规定,我们建立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参与”的“三线”管理体制,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校党支部、教代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 <br> <br>   每学期召开一次教代会,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高涨,积极踊跃提交建设性意见,不少议案被学校采纳,突出了民主管理。同时在决策过程中,形成全员共识,确保贯彻的效率,如学校规划、计划、评优、教师奖罚、制度修改等做到了校务公开。 <br> <br>   (二)不断充实、完善规章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 <br> <br>   我校以绩效工资为契机,分别完善了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干部职责和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br> <br>   (三)开放交流,促进发展 <br> <br>   学校努力拓宽自己的信息空间,不断开阔视野,重视与其他学校和部门的交流与联系。近年,我们与张家窝中学、付村中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区民政局、镇西派出所、杨柳青十三街村委会等单位保持共建,建立了资源共享关系。 <br> <br>   三、教师队伍建设 <br> <br>   强有力的队伍建设,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保障。 <br> <br>   (一)抓教师队伍提升,打造和谐团队 <br> <br>   1.重视师德教育 <br> <br>   党支部、校行政在教职工中倡导养成“敬业爱生、严谨认真、勤学善思、办事求效、健康娱乐、卫生环保”六大好习惯。引领学习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会、团总支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组织各种活动,演讲、总结、交流等,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 <br> <br>   学校有明确的师德要求。并纳入教师学期考核量化之中,同时把师德与教师评聘、晋级、评优挂钩,实行违反师德一票否决制。定期开展学生、家长座谈、问卷,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测评,师德满意率达98%以上。近年来先后有20余位教师获得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个人”“八五、九五、十五”立功奖章等荣誉称号。 <br> <br>   2、加强学习培训 <br> <br>   (1)建立了干部学习、校本学习制度。通过讲座、交流、讨论,主要学习办学思想、管理学、素质教育、高效教学等教育理论和案例,并有学习笔记。今年我校分别请来老党员闫敬业、市教研室书记杨为国、市电教馆馆长丁树峰、教育局相关领导、教研室专家等来校讲学,培训干部和骨干教师,“请进来”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br> <br>   (2)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曾外派教师50余人先后到华东、东北师大、北师大附中、大港、山东滨州、杜郎口、永威中学等各地学习深造。外派教师10余人到东北、武汉、福建、北辰等地参加说课比赛。班主任及见习班主任的培训自成系统。另外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培训上百人次。学校还创造条件购置了理论书籍、多媒体设备、影像资料等,用于此项的投资,每年达两万元左右。“走出去”的学习形式使得教师的视野开阔了,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br> <br>   3、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使用和管理。 <br> <br>   建立骨干教师管理档案,制定骨干教师管理措施和办法,每学年考核,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 <br> <br>   在严格、规范的申报、评选、审查、考核、鼓励、搭建平台的管理中,涌现出像周爱民、张毅、刘华菊、徐淑萍、张玉艳等一批政治觉悟高,师德形象好,专业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强,讲究教育艺术,重工作效率的骨干队伍。 <br> <br>   4、引导教师用科研眼光看待学校工作。 <br> <br>   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吸引所有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对所立市级课题按计划实施,以问卷、采访、总结等形式采集信息,总结成果与不足,2008年顺利完成了《新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整合》的结题工作。2009年我校又在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申请了《常态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于2012年顺利结题。十二五期间,我校又申请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研究》《初中学段数学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西青区初中学校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三个市级课题。 <br> <br>   在教育科研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可喜转变,办学效益有了较大提升。我校先后有20人获国家级说课一二等奖,18人获市区级双优课、20人获区级“同课异构”优秀课、“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优秀课。多人在区作研讨课。百余篇论文获国家级、市级奖项,并成形了校级论文集。 <br> <br>   5、人性化管理,学校尽最大可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遇有教职工婚丧嫁娶,或家庭有困难的,校行政、工会领导都会家访、慰问。其家属患病、住院,校领导亲自登门,带礼品去看望。其子女上学有困难的,学校领导会出面帮助解决,教职工感受着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把幸福感、安全感转化为极大热情与干劲,加倍努力工作! <br> <br>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br> <br>   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采用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班主任发挥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制定了工作计划,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特色,评选出了首批名班主任。此外和谐团队的评比,促进了年级组建设,使教师之间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打造出团结、竞争、向上的团队。近年来,我校周爱民、王维敏被评为区名班主任,李建霞被评为区级优秀班主任。 <br> <br>   逐渐完善见习班主任管理。 <br> <br>   四、办学条件 <br> <br>   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帮助下,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更加彰显了各自的教育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教学的工作之中。 <br> <br>   1.校舍修葺一新,符合教育教学需要。 <br> <br>   楼内外加固粉刷32000余平方米;校舍粉刷5050米,刷漆510米;更新了全部学生课桌椅;先后对24个教室、14个功能室,进行了防水修缮3000多平方米;修建了250米漂亮的塑胶跑道、体育馆,以及相关配套设施,铺设活动区地胶3756平方米, <br> <br>   2.设施更加先进齐全。 <br> <br>   我们先后配备新图书近两万余册(共计45197册);增建了多媒体教室;为24个教学班和实验室配置了电教平台,为各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2013年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完成了电子白板的安装。修建了饮水电子控制锅炉;维修了暖气管道、仓库、水房、锅炉房,维修了楼内外厕所。2013年完成了电子屏的安装。 <br> <br>   3.教学装备、信息技术设施领先、配备到位。 <br> <br>   添设了校园广播系统;信息技术教室更换了计算机,增设了50个点位的安全监控系统。 <br> <br>   4.校园文化、隐形环境建设焕然一新。 <br> <br>   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对各楼层、教室、楼梯、橱窗、外墙等进行了装饰,安装展牌400多块,完成了“品味民俗”艺术长廊的设计,8块室外宣传展牌,内容健康积极,有的揭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有的诠释了团队精神、文化底蕴,有的对师生提出了期待和希望,不仅具有一定的感召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学校的外在美感。 <br> <br>   学校正本着“以生为本 德育为先 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外塑形象 内强素质 求真务实 追求卓越”的总体思路,积极从管理、课堂、教师、学生、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行“形象教育”着力构筑特色文化品牌。力争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守规范 重责任 知感恩”的学生形象,“博学 乐业 协作”的教师形象,“文明规范 和谐向上 持续发展”的学校形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br>